现象级应用

现象级应用

2013年8月,APP魔漫相机上线后,朋友圈掀起分享真人版卡通图片潮流,在不到70天时间魔漫拿下了2000万用户;
2014年6月,脸萌APP日下载量高达500万次,在中国、英国等17个国家的APP商店总排行榜第一,大家的微信通讯录头像纷纷变成卡通造型为标志;
2014年7月,“围住神经猫”游戏从开发上线到全民刷屏只用了3天,获得超过1亿次的访问;
2015年3月,足迹用户数从100万增长到1200万仅用了10天,该应用在App Store的排名从Top1000开外蹿升到了免费分类全榜第一时,服务器几度崩溃;
2015年7月,“华妃”蒋欣在微博上利用小咖秀APP,发布了一段对嘴金星秀的视频,转发量达到21万,不到1个小时就登上微博热搜榜首。该APP下载量两周下载超 1500万。

然而时至今日,当小编写下这一串数据时,这些应用似乎已经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这些昙花一现,一开始在社交网络爆炸性疯狂传播,又迅速冷却消退、淡出公众视线的应用,我们称之为:现象级应用。俗称:火一把就死应用。

为什么会火?

也许你也发现了,现象级应用层出不穷,但是他们好像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我们分析可以发现:

1. 入口简单

入口的简单快捷是高效传播的基本要素。试想如果一个APP需要你下载后利用邮箱、手机号注册账号密码,还需要反复验证,你会耐着性子一步步操作吗?

很多APP采取的方式就是做接口,通过合作账号直接登录。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一键登陆,在授权之后用户的信息自动迁移到新应用中了。 然而还有很多产品选择了更为简单粗暴的方式,那就是:做H5网页页面,而非一款APP,这也就是在文章开端,我们说到群里一位同学提到用H5传播效果更好的原因。因为H5具备点击进入既可以获取内容的优势,相比APP的下载安装注册,入口要更为浅,同时弱化了不同手机系统、硬件方面的差异,要更容易传播。

2. 操作傻瓜

分析这些爆红的产品,它们的产品功能足够单一聚焦,操作都是简单傻瓜的。为什么图片类的应用很容易爆红?例如我们提到的魔漫相机和足迹。正是因为他们解决了图片处理操作复杂的核心问题!从前我们需要利用PS设置图层建立蒙版,现在一键就能把自己的照片变成心仪的漫画形象,电影大片风格,降低了智力成本。

3. 个性化

在这个人人都提倡个性、提倡自我的时代,能充分彰显自我性格的产品是满足了年轻用户的心理需求的。这些产品虽然主打的功能是一致的,但不同的人生产出来的内容是不同的,是符合个人定位的。这点脸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每个人的微信头像都是萌萌哒的卡通形象,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辨别出其主人。

4. 可以分享

泛滥的社交平台使我们的分享欲在不断爆炸膨胀,所有一夜之间火起来的产品都具有可分享的特质,它们满足了用户的炫耀攀比心理、引发众人的赞美、吐槽或调戏,依托于用户的社交链,才能带动更多的参与,进行病毒式的营销。

有什么问题?

然而衰落与冷却似乎比火爆来的更快。这些现象级应用在火过之后迅速就死的生命历程也说明了它们面临的一些困境。

1. 产品大同小异,缺乏竞争门槛

拿魔漫相机和脸萌举例,用户的社交头像就只有一个,用了魔漫相机的漫画图片就不能用脸萌的DIY卡通,那么我是否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能素描照片、油画照片、水彩照片的应用来吸引用户?这些产品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img

2. 没有占领用户刚需点,不适合多次消费使用

这些产品的爆红背后,均有着传播和炒作的成分。当用户的好奇心消失,分享和传播的人越来越少,社交红利用尽之后,这种没有满足实际刚性需要的产品自然就会被人们淡忘,而遗忘就意味着产品生命的结束。

以后的路怎么走?

现象级应用目前的发展还没有成熟完整的模式,我们提出几个要点,可以作为思考的方向:

1. 产品纵向深入,寻找用户刚需

用户的新鲜感总是会随着时间而逐渐消失的,想留住用户,你有两种方式:第一,不断地制造新鲜感。第二,满足用户的刚需,让用户离不开你。这两者可以很好的作为产品转型发展的指导,考虑如何在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同时加入一些小创意让用户不时开心、分享一下。

2. 建立产品自身平台,增加用户黏度

现象级应用大多依靠着社交平台的传播而火爆发展,会导致用户生产的内容聚集在微信、微博这类社交平台上,而与产品本身分离。我们要通过运营引导,驱使用户创作高质量的内容并在自身产品上进行内容的分享与传播,这样才能完善产品的生态。 例如同样作为现象级产品的唱吧,通过建立平台自身的用户体系,添加视频模式,转发功能等,正在逐步向社区化模式迈进。

3. 保护自身优势,避免被山寨

有消息称足记已经向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但专利申请的过程漫长,需要等待半年到两年,这个速度在互联网行业看来实在是太慢了。如何在有了牛逼的创意后做好自我保护,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未来在更多的细分领域或将是现象级应用的高发地区。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的商业化打法依然是先圈用户、做流量再圈钱。在爆炸试的关注后,如何解决产品热度的持续升温,保持用户的存留率、转化率,进而找出产品价值和商业盈利模式还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整理自支点公众号